在桐鄉石門鎮白馬塘村,有這么一個老茶館,近半個多世紀以來,沒有改變過老屋的任何結構和陳設,滄桑巨變,這里仍保留著塵封的歲月。
經營這個老茶館的是78歲的老人沈子洪,面對高檔茶樓的沖擊,老茶館該何去何從,他已經沒能力去想了;钪惶,他要守望一天,即使再也無力打理,面對一把把茶壺已落滿塵埃,他心里仍愛著這個茶館。
正如茶館里那只破舊的油燈架,不知哪一年,已少了上面的油盞,但依然掛在那個幾十年不變的位置,站好最后一班崗。隨著社會的發展,老茶館終將淡出人們的視野,這樣的“宿命”也許我們無力改變,但留住這段古老的記憶卻是能做到的。
初春乍寒,穿過了幾條鄉間小道,便到了白馬塘村石匠里村民小組的這個老茶館。舊時,離集鎮較遠的村落“三里一店,五里一館”的現象很普遍,建國前,石匠里也有兩個茶館,但目前只留下一個茶館了,原汁原味的茶館文化在這里得以延續至今。
茶館的主人沈子洪今年已經78歲了,也是這座始建于抗戰時期的老屋的主人。老人排行第五,因為個子高,村里人喜歡叫他“長腳五家”,為人和善的他當年因貧窮而未娶媳婦,至今孤家寡人一個。
這個老茶館除了兩次屋頂坍塌,村里資助修繕外,三進堂的屋子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解放前農村特有的古舊風貌。一條板凳支著半掩的門,一縷光線投到屋里,昏暗中斑駁的泥地顯得很親切。
屋內的墻壁,被“歲月的火把”熏得灰黑。視平線以上,一只只樹叉子做成的掛鉤上,掛著一些破舊的籃子,就算凌空垂下來的電燈拉線也積滿了油黑的灰塵。
柜子里擺放著幾把茶壺,一口水缸立在右側,墻角邊一個青磚爛泥巴糊成的茶水灶上,放著5把水壺,只要灶口一把柴火,就能燒開所有壺里的水!皟赡昵巴蝗粫灥,被送進了醫院,查出低血壓,出院后體力不支,經常頭暈,就沒再繼續開下去了!鄙蜃雍槔先说坏卣f。
從老人嘴里得知,當年30多名老茶客中,如今活著的也只有10來個了,如果身體還行,他還是愿意繼續服務這些最后的茶客,畢竟還能湊在一起拉拉家常。老人說,為了他的生活,村里也常放在心上,多次動員他去敬老院,但他沒答應。
看得出,老人與這個茶館結下了解不開的情結。天晴,老人會去村里一小店門口曬會兒太陽,跟店主拉會兒家常,更多的時間,他孤身躺在老茶館里的破竹椅上,靜靜地回味著曾經的熱鬧。
墻上掛著兩張攝影愛好者留下的大照片,清晰地記載了幾年前茶館興旺時“茶客滿堂”的場景。在老人的記憶里,有上海、江蘇、嘉興和本地的眾多攝影愛好者慕名來采風!霸谶@里拍的照片有些得了大獎!崩先苏f,即便這兩年不營業了,還有攝影愛好者來拍照。他說,他習慣了,覺得自己也上照,樂意讓他們多拍一些。
離開前,看著沒落的茶館和熱情的老人,記者感慨萬千,內心夾雜著些許辛酸。
作為江南鄉村茶館的“活化石”,或許有一天,它也終將消失在人們的視野。而我和眾多攝友一樣,從發現到喜歡,更想從傳播記錄者變為搶救性保護者。就在當下,隨著老人的老去、茶館的關閉,這些現實問題已不得不去面對了。